财盛证券_股票配资实盘_配资平台开户-天宸投资 融合·创生: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下集团化办学的路径探寻

配资平台开户 /

你的位置:财盛证券_股票配资实盘_配资平台开户 > 配资平台开户 > 天宸投资 融合·创生: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下集团化办学的路径探寻
天宸投资 融合·创生: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下集团化办学的路径探寻
发布日期:2024-08-21 09:01    点击次数:200

  摘要:集团化办学是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重要“切口”。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作为区域内第一批实施“名校+新校”集团化办学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集团化办学方略,学校管理从“统筹”走向“自主”、文化建设从“移植”走向“共融”、师资队伍从“稀释”走向“再生”、课程建设从“传承”走向“兼容”,融合方式不断升级转变,逐步达成“合而至强、和以共进”的集团化办学效果。

  关键词:扩优提质;教育均衡;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是一种以契约为纽带构建的大规模多层次组织形态,是通过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在集团化办学的10年探索间,通过管理升级、文化融合、师资流动、课程贯通等手段逐步破解“集而不团”“团而不化”难题,为区域内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做“加法”。

  追本溯源:集团化办学的意义追寻

  国家相关政策引领。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探索集团化办学”;2016年提出“采取集团化办学”“实施集团化办学”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教育公平;2023年,《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大力加强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健全学区和集团办学管理运行机制,促进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学区内、集团内学校率先实现优质均衡”。

  区域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实践层面,基于人民群众对优质资源需求“井喷”的实际,江浙地区对集团化办学进行先行探索。学校所在地区的集团化办学要追溯到2010年,吴兴区以“名校+新校”办学模式成立了第一批集团化办学学校。14年间,城区范围内集团化学校逐步实现了数量、规模、管理、质量等多维度升级,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遍地开花”的教育生态局面。

  校本推进:集团化办学的进阶策略

  从“集团统筹”到“校区自主”,实现管理“扩权”。集团化办学是为带动更多学校实现优质发展,其深远意义就在于促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集团在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现代管理制度,理顺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环节,建立起“以共同进步为中心、以制度体系为框架、以规范程序为纽带”[1]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爱山小学现有7个校区,近4年更以每年新增一个校区的速度扩大办学规模。过程中,学校管理团队通过“提出模型—落地实践—举证问题—迭代模型”的循环路径,逐步实现了集团管理模式的进阶。

  第一阶段,集团一体化管理。集团仅有两校区情况下,采用一体化管理方式,即两校区同一党委、同一套行政班子、同一中层团队,实行层级式管理。该管理方式能实现两个校区相对均衡发展的短期目标。

  第二阶段,集团统筹,条块结合。集团到达四校区时,迭代原有管理方式,采用集团统筹,条块结合管理方式,即同一个党委,同一套行政班子,行政班子中设分管工作副校长,各校区配备完整中层队伍。具体工作由分管副校长统筹各校区落实。但各校区因人员结构和应用环境的不同,教育质量存在差异;学校管理人员在“集团人”与“校区人”这一双重身份下存在工作职权不清晰、工作任务烦冗复杂的问题。

  第三阶段,集团统筹,校区自主。当集团达到五校区以上办学规模时,集团统筹、条块结合管理方式逐渐暴露出规划落实不到位、管理系统不科学、决策制约不完善等问题,从而转型升级至“集团统筹、校区自主”模式,即“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制度建设统一、质量评价统一、评估考核统一”,其他日常工作均由校区自主管理。校区在日常运作和特色发展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从“文化移植”到“文化融合”,实现内涵“扩容”。在“名校+新校”模式的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原有名校均有一条贯穿教育教学的文化生命线,视为师生的共同遵循。但新生校区或后加入校区,在初进入集团阶段,“身份标签”“强弱地位”等边界属性依然明显。为获得价值认同与情感联结,学校不应主张原有文化的“强势嵌入”,而应主张让“集团文化”与“校区文化”相互滋养浸润,让每个校区在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愿景目标基础上,弘扬迭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在。爱山小学在办学理念的融合与发展上,就采用“横纵”联合推进策略,有效实现学校办学文化从“单向移植”向“整合新生”转变。

  横向输出,确保办学文化连通与融入。集团将凝聚学校原有文化精髓的制度、管理、师资等输出到新校;把学校教育理念“爱的教育”融入各校区办学行为、办学环境等多方面。尤其面对教师队伍不断扩容,将理念传承作为首要任务,及时向新加入集团的教师传递学校“爱的教育”主张。同时,各校区显性文化如校标、校徽、校歌、文化阵地、各领域品牌建设等处处都融入“爱”元素。

  纵向迭代,实现办学文化创新与丰厚。在一定移植基础上,各新校区通过榜样引领、信息弘扬、人文孵化等举措,对集团原有内涵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迭代打造。以集团新增的某校区为例,其原为国有民办学校,在政策因素下,于2022年成为集团又一校区。在此背景下,该校区与集团原有校区之间的管理方式、学校文化等有诸多不同。集团考量吸收新增校区的原有文化内涵,将该校区原有的“德才兼备”的学生培养目标与集团“爱的教育”素养目标糅合打通,互为补充。

  从“资源稀释”到“资源再生”,实现师资“提素”。集团化办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破解“人”的难题,科学联动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当各校区联结成集团整体时,在师资管理上应实行统一管理,每学年根据各校区所需进行统一调配,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应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实施。[2]同时,建立统一师训模式,形成梯队培养机制,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爱山小学积极依托“用好职评、流动‘指挥棒’”“搭建专业成长‘脚手架’”两条路径协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激发各校区自身活力和潜力、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

  一是优化机制,用好职评、流动“指挥棒”。集团作为职称改革试点学校,立足实际,针对“直聘、均衡学科”等要求,对职称评聘的“方案”“标准”等进行逐年修订完善。同步完善校区间教师流动办法,明确了“一级职称需集团内两个校区执教经验”等规定。在几年实践中,逐步达成了调剂教师余缺、优化教师结构、实现师资共享的目标效果。以2023学年为例,教师在校区间流动64人,流动比例达10%,学校共评聘一级教师28名、二级教师44名。

  二是培养赋能,搭建专业成长“脚手架”。集团持续激发“人才集聚”效应,采用校区间师训联动机制,通过“队伍、科研、课程、资源、活动、成果支撑”六个重点建设路径,打造形成“名师工作室—班辅工作坊—新青成长营—校区研修团—学科研究组”的教师成长培养链,营造师资高质量发展生态。尤其是以集团名义打造20个校级名师工作室,带动各校区200多位骨干教师成长。以班辅名师工作室为例,大力开展“效能沟通情境对话”等校本培训,实现团队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以数学名师工作室为例,就采用“三段十步”教研模式围绕整合教学研究进行了50余次的课例研讨。

  从“固守成规”到“兼容并蓄”,实现课程“提效”。集团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课程实践中,一方面,应给予统一课程管理与实施等“规定动作”;另一方面,基于校区资源丰富,课程建设各有特色的办学实际,应鼓励各校区在课程实施上创新“自选动作”,利用师资、场域、原有校本课程等,实现“生长”和“增值”,达到既统一又富有个性的集团化办学状态。爱山小学坚守儿童立场,采集各校区特色资源,升级校本课程体系,并开展浸润式的行动体验。两项行动整体聚合、彼此支持,构成了促进学生品格提升的具体实施内容。

  首先,升级体现特色的校本课程。集团采集校区优势,合理规划、精心打造并逐步成熟指向学生“贤达、智慧、创新、博爱、乐观”等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架构“鸿渐之翼”阳光健身课程、“东坡书院”艺术陶冶课程、“见贤思齐”社会体验课程、“明体达用”博学探究课程、“崇贤仁爱”尚德敦行课程等五大课程群。纵向贯通学段,横向打通校区,探索育人模式。在此顶层设计下,校区各有侧重,借助不同资源优势开设与校区特色适性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以集团下仁西校区为例,联动校内外名师资源,采用“6+3”模式,开设“益智游戏”“雕版印刷”等具体内容,实现晚托课程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其次,开展多样态浸润式行动体验。不同校区围绕“心中有爱”主题开展不同样态的浸润式行动体验,努力挖掘“爱的文化”所蕴含的多维精神内核。例如,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凤西校区就侧重加强红色教育,开展“红色信物百年传”等实践项目;奥体校区则侧重于将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戏曲等引进校园,浸润式体验厚重的文化底蕴,指向培养有文化自信的孩子。

  行动反思:集团化办学的未来可行探索

  集团化学校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绝对总量有限。随着集团化矩阵扩大,优质资源孵化的速度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就会导致资源供给与提升集团化学校优质发展所需资源之间的缺口逐渐扩大,[3]集团化办学可能存在“大而不强”“行动缓慢”的问题,制约扩优提质效度。

  爱山小学在2020年以后,每年都新增校区,已形成七校区办学规模,教师达640多人,学生达12000余名。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校区发展不均衡、教师成长不均衡、学生家长满意度不均衡等制约因素。在未来实践中,集团也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下,就“最优规模”和“退出机制”尝试探索,从而达成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集团化办学是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做“加法”的创新之路。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应积极作为,通过管理“扩权”、文化“扩容”、师资“提素”、课程“提效”等手段,逐步实现办学从“扩优”到“提质”的转向,从而促进集团化办学的利益最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小梅,戴晖,柏松江.学区化与集团化关系考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5):1-12.

  [2]杨晓莹,杨小微.共享发展: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路径探寻[J].教育发展研究,2020(2):34-41.

  [3]余晓堰,宁本涛.优化机制,统筹学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N].光明日报,2023-9-19(13).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6期天宸投资